在心血管医疗器械领域深耕多年的乐普医疗,近年来以“童颜针”为标志高调跨界医美赛道,试图在消费医疗领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。这一战略转型虽被资本市场短期看好,但华丽转身的背后,实则暗藏诸多挑战。从红海竞争到基因适配,从渠道重构到战略协同,乐普医疗的跨界之路远非坦途。
行业红海中的生存挑战 巨头的围剿与新秀的夹击
乐普医疗的“童颜针”作为国内第七款获批的同类产品,入场时面对的已是高度拥挤的战场。爱美客的“濡白天使”、华东医药的“少女针”等产品已占据医生与消费者的心智,渠道渗透成熟;江苏吴中凭借代理的进口产品“艾塑菲”扭亏为盈,四环医药等企业亦加速布局。行业竞争正从“先发优势”转向“渠道与服务的贴身肉搏”,后来者需付出数倍资源才可能分得一杯羹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医美再生材料的赛道仍在不断扩容,胶原蛋白、羟基磷灰石等新材料加速迭代,进一步分流市场份额。
价格压力与利润空间侵蚀。“童颜针”曾因万元高价被誉为“暴利产品”,但随着竞品增多,行业已悄然步入价格战前夜。医美机构为提高复购率倾向于推荐高佣金产品,而乐普若沿用心血管器械的“医院直营”模式,可能难以适应医美渠道高返点规则。若为抢占市场被动降价,毛利率或跌破80%的行业安全线,陷入“增收不增利”的困局。此外,消费者对高价产品的谨慎态度日益明显——行业数据显示童颜针复购率不足五分之一,市场教育的成本与难度远超预期。 https//:www.xjsky.com.cn
战略转型的深层矛盾 基因适配的先天短板
乐普医疗的核心能力集中于心血管器械的研发与医院渠道管理,而医美本质是“消费医疗”,其成功依赖时尚嗅觉、营销创意与C端用户运营。从技术逻辑看,心血管支架材料(PLLA)与童颜针成分虽属同源,但注射精度、效果呈现与安全风险的管控维度截然不同。医美注射的高纠纷率(如结节、肉芽肿等并发症)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临床支持与危机响应能力,跨界团队能否快速构建这套体系仍是未知数。
资源分配的“零和博弈”。乐普医疗的跨界发生于业绩持续承压的背景下——连续两年营收利润双降,2024年净利润创上市16年最低。在现金流吃紧的情况下,公司选择收缩仿制药业务、优化上千名员工以“瘦身”,同时将研发资源向医美倾斜。这种“断臂求生”的抉择隐含巨大风险:若童颜针的市场回报不及预期(如下半年销售未达关键阈值),可能拖累核心业务的创新投入,导致两头失守。
表面上看,乐普医疗的医美布局是“技术复用”的典范:利用可降解材料平台延伸至皮肤填充剂。但细察其路径,却显出战略焦灼:早期收购的隐形正畸企业博思美持续亏损,代理的肉毒素产品至今未获批;童颜针虽获批却面临渠道空白,后续管线中的多款玻尿酸产品仍在研发中。这种“广撒网”式的跨界背后,实则是尚未形成清晰协同逻辑的试探,与爱美客等企业的垂直深耕形成鲜明反差。
结语:在希望与风险间寻找平衡点
乐普医疗的医美跨界,映射出传统械企在集采压力下的集体焦虑。短期看,消费医疗确为其提供了避险港湾;但长期而言,能否在红海中开辟航道,取决于三个关键转化:
技术沉淀能否转化为差异化的产品体验(如降低注射难度、提升安全性);
医院资源能否嫁接为医美机构的信任背书;
战略耐心能否抵御业绩压力带来的短视决策。
医美行业的终局非一朝一夕可定,但对于跨界者,时间与现金流恰是最稀缺的奢侈品。乐普医疗的转型,既是一场技术迁移的试验,更是一次对商业韧性的极限考验。
注:本文结合AI。
发表评论